教育课改新闻 Education News
立即加入中昊 CONTACT

北京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75号鼎均大厦2层228室

南京分院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弘景大道3888号景枫你山273-101室

电      话:025-85282262

QQ客服:      

联络邮箱: jsmxkc@126.com

中昊直播间:

研究院订阅号

南京分院订阅号

研究院服务号

>>教育课改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教育课改新闻

“一体两翼”引领学校起飞

发布日期:2017/12/21 9:18:08 | 访问次数:2266 | 作者:网站管理员 |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中国好校长·名校长工作室系列

“中国好校长·名校长工作室系列”,围绕领航着力,集中反映这些教育家型校长如何通过名校长工作室平台,发挥种子的作用,实现在领域内和区域内的逐级传递和领航。

王浩波、索朗作为首批教育部·卓越校长领航工程的两位西藏自治区学员,在参加领航班学习的两年多时间里,通过不懈努力和卓越追求,不仅实现了自我及所在学校的跨越式发展,而且以校长工作室为龙头,践行领航者的使命,带动着整个西藏自治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独行快,众行远。2016年7月,校长工作室成立后,王浩波、索朗和工作室校长们一起展翅高飞,开启了引领西藏教育发展新的征程。

举办高峰论坛,引领思想碰撞

2017年5月,在西藏自治区教育厅的支持下,王浩波、索朗校长工作室举办了西藏自治区首届名校长名师论坛。王浩波和索朗角色多元,既是论坛的设计者和策划者,也是论坛的组织者、服务者,同时,还是论坛的点评人,对论坛发言者的思想、观点和实践进行点评和指导,在现场为校长答疑解惑。

论坛围绕“传承·变革·创新”这一主题,共同展示、分享西藏自治区名校长名师多年来积淀形成的本土化先进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教育教学经验以及学习、借鉴自治区外学校的先进办学理念、思想的实践成果。论坛通过思想的碰撞与交锋,给全区中小学优秀校长、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为引领、带动、辐射全区中小学校长教师专业化成长,营造校长倾力投入学校内涵发展和长远发展、教师积极进取倾心育人的浓厚氛围,推动自治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一切都安排得那么井井有条、秩序井然,思想的火花在这里碰撞,智慧的花蕾在这里含苞待放,可以看到,西藏教育的明天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曙光。”在论坛的闭幕式上,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师资处处长次旦玉珍高度评价道。

发展城乡共同体,共创教育新天地

目前,王浩波、索朗校长工作室共有25位成员,这些成员来自西藏不同区域的县乡学校。作为工作室的负责人和领航者,王浩波、索朗没有以导师自居,而是与成员及其所在学校构建起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在共同体中互帮、互学、互教,形成一个伙伴关系,成为同行者,一起携手探索西藏教育的新天地。

拉萨市当雄县中学地处藏北,海拔要比拉萨高很多,办学条件艰苦,教学质量相对滞后。自工作室与当雄县中学结对以后,在了解学校历史、分析学校现状和办学环境后,王浩波认为,这里的教师教学认真、团队管理用心、干部工作努力,但是学校教学质量一直不好,归根结底,问题是出在了教育思想的凝练不够和教育理念的引领不足上。因此,每次下乡交流,王浩波都会精心准备专题讲座,分别从教育思想、理念引领、教法教改等方面对当雄县中学进行指导和帮扶,在理论引领的同时,实践课程也从未落下。工作室的团队与当雄县中学教师通过同课异构、说课评课、交流探讨、资源共享、集体备课、共同参加赛课等方式让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提高教育教学的技能技法。当雄县中学的教学水平稳步提升,学校面貌也焕然一新。

西藏那曲地区工作环境恶劣是不争的事实,有一种说法是:“在那曲工作,站在那儿就是一种贡献。”环境的恶劣没有减缓工作室主动与那曲索县中学结对帮扶的步伐。成为“手拉手”学校后,工作室就制订了严格的工作计划,保证帮扶活动的规范有序。

工作室充分挖掘和利用领航导师以及江浙沪专家资源,通过邀请专家、导师走进工作室学校以及工作室成员校,与工作室成员一起分享专家资源,共同研究、共同提升、同步发展。专家、导师通过随堂听课,参与各组教研活动,与学校领导团队、科任教师交流,及时诊断教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结合工作重点,工作室以研究、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指向,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发展为目标,立足教研,聚焦课堂,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名校长工作室成员及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努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王浩波、索朗校长工作室在广泛调研西藏自治区中小学学情和教情的基础上,选择当下教育教学中教师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发挥工作室主导作用,有针对性地为西藏农牧区学校发展提供系列化主题培训,同时提高了工作室研修的实效性。

探索运行机制,形成共生模式

王浩波、索朗校长工作室经过两年多的不断探索、实践,工作室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工作机制日趋成熟,逐渐形成以共生共长关系为纽带的工作室运作模式。

在组织形式上,校长工作室负责人和成员之间形成平等互助、对话协商、同步发展的伙伴关系。校长工作室学校和成员所在的学校共建“跟岗学习,交流提高,互相了解,共结友谊”的教研互动计划,通过多层次的互动,共同促进双方校长和教师的成长。

在工作对象上,突出高端引领,即以领航名校长工作室为龙头,推动整个自治区名校长培养工程的启动,带动自治区名校长队伍的成长;同时,以工作室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城乡结对、“手拉手”等形式,向薄弱地区学校教师、校长“输血”,发挥引领作用。

在工作理念上,工作室校长与成员之间交流、研讨,以成员所在学校在发展进程中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中心展开研究;教师的发展,也是走进成员所在学校的课题,以互相“听评说课”“同课异构”等多种有针对性的方式,在实践层面上真实有效地提高成员校教师教学技能水平,帮助成员校“造血”。

在工作形式上,注重经验和资源共享。成员走近领航校长、走进名校长所在学校,分享工作室名校长及其学校教师和管理团队等成员的智慧和经验;同时,校长工作室带领学员走进成员所在学校,分享成员的办学特色和教师的教学经验。依托领航班专家和导师资源,让工作室成员一起共同学习。

工作室工作在有序开展,更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像雪莲的种子一样,在看似贫瘠的高原上,积聚力量,开花结果。在工作室引领下,各成员校长的成长也成为雪域高原一道亮丽的风景。

“情系千载雪域,筑梦高原教育,为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奋斗。”这是王浩波、索朗校长工作室成立之时许下的诺言。这掷地有声的承诺,不是一时兴起,而是蕴含着扎根高原的教育情怀,体现领航者责任与使命的金石之言。(本文由校长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浙江省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培养基地提供)

画龙点睛:

成为自己办学 实践的研究者

刘力

领航工程名校长建立工作室的意义是什么?在我看来,让更多的年轻校长,尤其是来自偏远地区或教育薄弱地区的校长,走进名校长工作室,和名校长们一起在实践中对话、研讨、学习和交流,从而带动更多好校长、好学校的成长与发展,以此践行领航者的使命,这便是建立名校长工作室的初衷所在。作为雪域高原的两位领航名校长——王浩波、索朗,不仅成立了自己的校长工作室,还以工作室为支点,撬动了整个西藏自治区名校长队伍的发展。

王浩波、索朗校长工作室的运作模式和工作机制,体现了“转化性学习”“研究性实践”和“个性化指导”的研修特点。

传统的教师和校长学习注重的是专业性学习,即通过学习、研修实现教师、校长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提升。而转化性学习有别于增加已有的专业知识和延展固有的专业能力水平的传统做法,它是深层次的质变性学习,力求转化人们习以为常的认知参照框架,它不仅改变知识结构,还要产生更加正确的观点、信念和思维习惯,实现深刻的价值追求。

此外,作为起到领航作用的名校长,不能只是重复性的埋头苦干,不少校长苦干一生而管理成效不高的原因,就在于对自己的实践经验缺乏反思,缺乏批判性分析,缺乏进一步探索的热情。因此,校长应成为自己管理实践的研究者,用研究性实践总结和检验学校管理的成效,创造性地推动课程改革与教育创新。校长们对专家的引领、理论的学习以及他人先进管理经验的考察与借鉴,自己的研究性实践才是最终的裁决者。

从校长工作室的研修成效来看,实现了在形成性评价基础上对工作室学员(校长、教师)的个性化指导,从面向全体到面向每一个,从而提高工作室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即关注并解决他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希望增强的能力,帮助形成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这种研修模式可谓是一个私人定制式的培训模式,应该成为教师与校长培训的努力方向。(作者系教育部领航工程浙江基地首席导师,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链接】

“1+X”实践传承本土文化

冯兴娟

对于民族地区而言,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是蕴含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天然要求,这也是王浩波校长工作室最为看重的地方。工作室在设计民族理解、培优补差、均衡发展时考虑到了地域、语言、校情、学情的差异,因此在推动成员校发展时更具针对性。

而在工作室的学习经历,也让我对我校目前正在实施的“1+X”综合实践课程有了一些想法及思考:“1+X”综合实践课程设计之初,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具体实施中,我校将这一教育理念贯穿在了每一类课程、每一门课程当中,共设计了7类50门课程。在设计课程时,学校考虑到学生之间有智能类型的差异,有发展阶段的差异,同时也有发展速度、学习方式等因素的差异,要让每一个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基于此,我校在设计“1+X”综合实践课程时的思路是“人人参与,人人发展,人人收获”,所以尽可能地考虑到课程设置的全面性,尽量满足全体学生的选班需求。

课程虽然十分丰富,但课程的体系化、科学化以及在实践中的规范化问题,却让课程效果大打折扣。

在工作室的指导下,我校对课程进行规范化调整,科学规划每一门课程的内容,同时,在课程中凸显学习与传承本土文化。学校作为传承本土文化的主要阵地,课程必将承载文化传承的功能,以本土文化为资源,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校本课程,应当是“育”每个学生内心文化情愫的独特视角。这些考虑无疑为我们课程的开发带来了新的思路。

目前,我校已成形的“基于藏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的四类校本课程“藏族棋艺”“藏文故事天地”“传统藏文书法”“藏文经典诵读”深受学生欢迎。我校教师通过对本土文化的挖掘,编写出了配套、实用、生动的校本教材,新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在筹划之中。

在为学生铺好全面发展之路的办学探索中,我校通过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1+X”综合实践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努力筑好每一个孩子健康生活一辈子的基石。(作者系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实验小学校长,王浩波校长工作室成员)

学校发展回归“人本位”

牟维军

作为一所农牧区学校,治校过程中的千头万绪,常常使我在应对时处于被动状态。在索朗校长工作室的研修,则给了我静下心来剖析学校现状的机会。

通过工作室多名校长的诊断,在厘清学校现存问题后,我们确定了林周县中学的发展方向应该遵循“规范化—精细化—特色化—自身文化”的原则,最终实现建设幸福乡村学校的目标。

要让学生在学校感受到幸福,就必须改变固有的课程理念,将学生放在课程建设的正中央。在新的发展方向下,我校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者相加,规范课程体系。根据学校课程资源状况,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灵活安排的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在七、八年级的课程设置中,开设了供学生选择的14门校本课程,组建了7个兴趣班(舞蹈、藏学、音乐、书法、足球、绘画、藏棋),通过精细化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团队精神、人际交往、合作学习等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

以前我所理解的文化,仅仅是学校外在环境的“一目了然”和硬件设施的“高、大、上”。在工作室的交流活动中,我逐渐意识到,要全面评价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对校园主体——人的关注,即要看教师的面貌、学生阳光自信的笑容,更离不开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没有文化气息的学校就如同失去了灵魂一般。

阅读能为人们提供精神的食粮,书香文化的概念便进入了我的脑海。在重新设计与规划后,我校将打造“书香校园”作为文化建设的主要思路。学校通过创设优美的书香环境与浓郁的读书氛围,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培养师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师生综合素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

学校还制订了可操作性强、富有民族特色的“书香校园”活动方案,通过制定每月工作和常年活动计划,对书香校园的创建目的、创建任务、创建措施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完善考评机制,确保活动制度化开展。(作者系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林周县中学校长,索朗校长工作室成员)


>>网友评论
>>相关资讯


工作时间:8:30 - 17:30(周一至周五)

联系人:肖老师    

联系电话:18612801868


1395165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