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8:30 - 17:30(周一至周五)
联系人:肖老师
联系电话:18612801868
北京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75号鼎均大厦2层228室
南京分院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弘景大道3888号景枫你山273-101室
电 话:025-85282262
联络邮箱: jsmxkc@126.com
研究院订阅号
南京分院订阅号
研究院服务号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表现在哪些方面?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一起跟小编读读这篇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战略判断非常符合我国教育实际。教育涉及每一个人,关乎家庭的幸福和国家的未来,人民对教育的满意程度是美好生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针对问题解决矛盾、心系目标完成使命。
成就铸起新时代
使命开启新征程
36年前,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而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如今,中国已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全面小康社会即将建成,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多元而旺盛,需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既注重发展生产力,也着力加强社会建设。
1981年,我国刚刚走向改革开放,经济体制尚处于完全的计划经济时期,统计资料显示当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89元,教育财政总支出1114.97亿元,初中毕业生升学率35.5%(1983),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数127.9万,当时没有统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但即使到1990年毛入学率也仅为3.4%。
而到了2016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元教育投入和结构已然形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3980元,全国教育投入3.89万亿元,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3.7%,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69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2.7%。变化是翻天覆地的。
这些变化的取得,得益于我们的道路与政策。在党的改革开放正确路线指引下,教育界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完善依法治教制度框架、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体制、多元办学、结构优化等重大改革领域取得突破,在两基攻坚、高校扩招、重点建设等关键发展点取得跨越,在保障质量、促进公平、服务社会等内涵提高方面取得进展。
特别是近5年来,教育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攻坚克难、锐意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公平质量主题,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持续深化综合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中国教育总体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教育保障条件显著增强,教育国际影响力日益加大。
从制度到体系、从内容到形式,通过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砌墙筑顶等扎实有效的基础性工作,我国教育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切实实现了优先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支撑了国家的发展。
教育的新时代是以成就而铸就,教育的新征程将以使命而启程。
教育发展面对的
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刚刚提出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供给是如此短缺,而今已是非常丰富,但仍然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这是事业前进中的问题,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强不强”的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不平衡不充分。
不平衡指向发展起来后的短板,虽然事业整体发展了,但仍然存在有高有低现象,这种现象大家容易看得到,但解决起来也难以一蹴而就;不充分则指向某类发展的欠缺,也就是发展得薄弱和不够的地方,这里有面对新形势、新环境、新阶段而逐步呈现出来的新问题,也有难以快速攻坚的长线老问题。
不平衡是整体中的局部,不充分是部分中的总体;不平衡一般与短板相连,不充分多数与热点相关。它们都是教育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新时代对教育工作提出的使命要求。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梦想实现,越要头脑清醒、居安思危,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困难和挑战。经梳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表现有六个方面。
不平衡主要有:
第一,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我国是一个大国,地理条件迥异,在东中西部之间存在明显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等多种形态并存,区域间各级各类教育在办学理念、投入、条件、标准等方面都差异巨大,“孔雀东南飞”现象严重,这是我们绕不开的问题。
第二,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对教育的影响巨大,许多时候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面对的问题完全不同,差异极其显著。
第三,本地区校际发展不平衡。在过去物质短缺时代,学校的重点建设使得基础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理念上出现了不小差距,时至今日也依然存在较为严重的县域内义务教育不均衡、城区内中小学条件水平不平衡现象,择校、大班额问题是百姓心中绕不开的结。
第四,教育结构发展不平衡。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仍然是教育体系中的短板和弱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科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的经济结构还不匹配,毕业生就业依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第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平衡。智育一枝独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身体健康成长、审美观、劳动意识和动手技能等培养训练环节不同程度地被知识学习的时间挤占了。
第六,家长对教育的心态不平衡。中华民族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这是好的,但很多人对优质教育的理解、预期存在误区,由此造成了广大家长对择校的追崇和攀比现象,特别是当看到自己的同事、邻居等熟人子女择校时,就更加剧了这种不平衡心态。
不充分表现在:
第一,先进教育思想培植实践不充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面向未来,我们的很多教育理念还比较陈旧,人才培养模式相对于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死记硬背式的知识点学习、应试现象还比较严重,素质教育思想还没有在实践层面得到有效落实。
第二,教育支撑国家战略发展能力不充分。现代教育体系尚不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和能工巧匠仍是人才培养的短板,特别是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浪潮来临之际,面对创新型国家建设需求,教育在中小学课程设置、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等方面还未做好充分准备。
第三,国际教育治理参与不充分。随着我国教育的由弱到大再到强,我们需要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制定,主动在全球教育发展议题上提出中国主张、中国倡议和中国方案,因此需要创新方式,充分利用国际组织平台、多边合作等阵地,推广我国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标准,树立我国在国际教育治理中的负责任大国形象,目前还远远不够。
第四,教育公平推进不充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发展社会主义,必须逐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相对于过去教育的快速发展,公平的缺口更大,机会公平对获得公平的心态影响过大,当然公平问题也是与不平衡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五,教育内涵发展不充分。过去在穷国办大教育的情况下,我们首先重视了教育的规模发展和办学条件的改善,但长期的惯性思维使得大家对于育人内在的东西关注不够,教育外延扩展冲动依然强劲,质量、内涵等常常流于形式和表面,多样化选择不够,不同学校的特色不够鲜明。
第六,依法治教实现不充分。依法治教需要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而我们在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管理、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方面,与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还有差距。
以问题为导向竭力满足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需要
当前,中国百姓对教育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陈宝生部长提出,“教育改革进入‘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阶段”。
我们必须高质量开展教育大厦的“全面施工”工作,高标准绘制内部“装修设计”的美丽蓝图,以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满足社会多元需求,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出现问题就必须给予解决。问题与成绩也常常相伴共存,因为许多热点难点问题常常带有阶段性甚至长期性特点,既是过去攻坚的重点,也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我们需要针对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点,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升百姓对教育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实现教育事业“精装修”。
为此,必须紧紧围绕教育的质量、公平中心议题,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打好解决短板问题、突破关键环节的攻坚战。
■ 坚持方向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将德智体美全面纳入育人过程;
■ 完善教育体系,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分流选择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高等教育高水平多样发展、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发展,增强各级各类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特色内涵优势;
■ 力补教育短板,重视农村义务教育、西部地区教育、校企合作育人、创新创业教育、教育扶贫攻坚、薄弱校改造、教育标准制定等工作,推进教育由大到强;
■ 注重关键能力,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强化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搭建起合理的智能结构。
■ 解决问题需要精准用力——找准问题,针对问题的关键和症结,对症下药,集中精力打歼灭战;
■ 需要科学用力——遵循人的成长规律,以青少年身体发育成长和心理健康发展为基础进行,以专业水准要求按教育规律办事;
■ 需要持久用力——教育是内化于心的事业,需要驰而不息、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方能看到成效。
■ 解决问题还需要有责任心、使命感和奉献精神。要以党的宗旨、国家发展目标和人民根本利益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行动指南,不计较个人得失,勇于克服困难,把个人事业融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之中。
以目标为导向
谋划2035年的教育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个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如果说,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主要是以问题为导向打好决胜攻坚战;那么,面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则需要更多以目标为导向谋划未来发展。其间的过程就是由目标导向不断推动教育问题解决的征程,即实现伟大梦想的伟大工程。
问题导向主要指向公平质量和体制机制,目标导向需要预测社会、国际、科技发展前景而指向育人模式及其制度保障,二者有着极强的相通性,但判断的依据不同。
党的十九大对国家发展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阶段目标,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如何实现教育的优先发展命题,以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为己任,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斗争和伟大事业。为此,我们需要:
以民族复兴的梦想确立教育的理想
祖国的昌盛、民族的未来就是教育的理想及其目标制定的依据。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服务。
今后一个阶段的教育发展,必须遵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两个阶段”和“两步走”的总体要求进行规划安排。
以教育目标为导向清除发展征程中的障碍
未来是一个由目标看问题、实现目标解决问题的过程。以目标为导向必须在全球经济、科技革命大格局下思考社会的变化和教育的变革,比如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网络技术对治理变革的触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文明走向的推进等。
趋势判断尤为重要,很多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是阶段性的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创新是前所未有的事情,未来不变的也许就是变化本身,我们教育出来的新一代必须有创新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以教育规律为遵循致力于人的健康成长
在未来发展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因此必须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就像一棵果树,浇水、施肥、嫁接、修枝、开花、授粉、防虫、结果、收获是有规可循的,欲速则不达,不能揠苗助长。
心理学、认知科学是教育学的重要基础,智能结构、迁移理论学界已有共识,我们的教育教学安排需要参照他们的成果。人才培养应当关注思维、创新、技能等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不能仅在知识点记忆上耗时间,要注重搭建合理、科学的智能结构,以更好地实现人的能力迁移。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教育的向往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的理想,也是广大学生家长的共同愿望,因此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素质教育是全社会的期盼,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只不过很多家长都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逐步强化了应试教育。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强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规格标准和内涵特色的结合,针对不同教育阶段的特点扩大优质和多样的教育供给;另一方面要合理引导家长预期,宣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科学教育观念,让大家明白合适的教育才是最美好的教育。
以教育优先发展支撑国家现代化未来
教育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世界发展的历史表明,教育兴则科技兴、则经济兴、则国力旺;中国当代自身的发展表明,教育既是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实践者和受益者,也是国力增强的强力推动者。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现代化必将先于国家现代化而实现。以上互为因果,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系统。教育与社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协同发展,共同服务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作者 | 陈子季(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马陆亭(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战略发展部主任、研究员)
来源 | 《人民教育》杂志2017年第21期
转自 | 新闻部教育办微信公众号
>>上一新闻:全球掀起“汉语热”,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
>>下一新闻:教育现代化不单指技术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