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课改新闻 Education News
立即加入中昊 CONTACT

北京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75号鼎均大厦2层228室

南京分院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弘景大道3888号景枫你山273-101室

电      话:025-85282262

QQ客服:      

联络邮箱: jsmxkc@126.com

中昊直播间:

研究院订阅号

南京分院订阅号

研究院服务号

>>教育课改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教育课改新闻

用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应把握这七大特点

发布日期:2019/10/28 14:13:48 | 访问次数:9596 | 作者:王本华、朱于国 | 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是在教育部教材局的直接领导下组织编写的,聘请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担任总主编,由国内著名专家和学者、语文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专职教材编写人员共同组成了40余人的教材编写队伍。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坚持立德树人,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守正创新,读书为本,重视经典,创新教材体系设计,创新单元内部组织方式;体现课标精神,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本,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任务为核心,突出真实情境下的语文自主实践活动;统筹规划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两类课程,体现贯通性和差异性。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为依归,贯彻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精神,构建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的综合性、实践性语文教学体系,建设符合新时代需要的高中语文教材,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编写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

教材编写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材在整体框架设置、单元内容编排、课文选择、学习任务群设计等各个方面,高度重视体现国家意志,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发挥语文教材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优势。教材精选人文主题和典范文章,通过设计一定情境下的学习任务,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

(二)体现课标精神,落实课标要求

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成为指导各科教材修订的纲领性文件。

新研制的语文课程标准有很大突破性,关注信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着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力求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教材编写以课标倡导的语文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为基本依据,合理有序地安排学习内容,精心设计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相融合的语文学习任务,并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实践探索,以落实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守正创新,稳步推进改革
教材编写坚持守正创新,在继承语文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吸纳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理论、语言学、文艺学、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建设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语文教材。教材努力吸收课程改革和以往教材编写的经验,研判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尽可能考虑大面积使用的适应性,为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学校的使用提供选择性。

教材更注重与时俱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学科理论建设新进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在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的选编,同时注意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并积极探索信息化背景下语文教材的呈现方式,稳步推进改革。

(四)读书为本,重视经典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题海训练多、读书思考少的状况令人担忧。如果没有足够的阅读量,语文素养的提升就是空谈。“语文课最基本的内容目标,是培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有了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才能把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带起来,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带起来。现在重新提出要抓住培养读书兴趣这个‘牛鼻子’,去改进语文教学。这不是什么新观点,但在语文的概念被弄得很混乱的当今,重新回到朴素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从‘多读书’的角度去理解语文的本质,是有现实意义的”。

教材编写要回归“读书”这个本质,想办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重视读书方法养成,扩大阅读面,提升阅读品位。高中新教材注意和义务教育教材的衔接,继续强化多种读书方法的训练,在“专治”读书少、不读书的弊病上下功夫,以期形成特色。统编初中教材加强了多种读书方法的训练,高中应当延续,并有所提高。要特别重视让学生接触经典,读“深”一些的书。经典在语文学习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不能只是当成“活动材料”“探究资料”或者所谓教学“支架”。

(五)坚持集体讨论,加强科学论证

语文教材是公共知识产品,社会关注度高。语文教材编写注意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有利于教材的平稳过渡,能符合社会认知和接受的最大公约数。教材编写从框架设计、课文编选、内容撰写,到最后的语言打磨,始终坚持集体讨论,发挥整个编写组的集体智慧。

编写过程重视调查研究和试教论证,广泛听取一线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并据此做出适当调整,以保证教学的适应性和实效性。对一些政治性、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涉及意识形态、宗教、民族等的表述,及课文注释、科学概念和科学术语等,都坚持科学论证,包括向权威部门、专业机构或者知名专家学者咨询,确保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表述的规范性、准确性。

二、编写思路及主要特点

(一)整体规划、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为发挥语文课程立德树人教育的独特优势,语文教材按照“整体规划,有机渗透,自然融入”的基本思路,凸显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教材以单元的整体设计为基础,以课文为主要载体,辅以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系统有机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增强民族自尊心、爱国感情和文化自信,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

重视中华文化的共同记忆,选取具有典范性和时代性特征、文质兼美、深浅合宜、适合教学的文章;统筹兼顾各种类型的选文,特别是精选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相关内容,坚持体现正确导向,积极弘扬正能量,努力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教育的选文,大致说明如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题材和体裁的多样性,从《诗经》《离骚》到清人作品,从古风、民歌、绝句、律诗,到词曲,从各体式散文到文言和白话小说,均有呈现;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共选入古代诗文67篇(首),占全部课文数(共136篇/首)的49.3%。

革命文化:精选讴歌革命领袖丰功伟绩、赞颂革命英雄人物事迹的作品,凸显革命理论文章的指导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情感;共选入革命文化作品23篇(首),占全部课文总数16.9%。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选反映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讴歌劳动模范和时代楷模以及我党在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的文章,增强教材的时代特色;共选入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课文20篇(首),占全部课文数的14.7%。

(二)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本,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凝练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这是语文课程要达到的终极目标。教材编者认真分析四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强调统整和融合,力避分别落实、割裂呈现;一方面抓住主要矛盾,力求“以一带三”:“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本质规定性,教材编写应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立足点和根本点,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语言文字运用实践,让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融入和提升其他三方面素养。

为此,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材重视深度阅读、读写结合,强化阅读和写作方法的指导,以学习任务为中心,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灵活设计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改变过去常见的以单向的知识传授为中心或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思路,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在个性化的参与和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三)创新教材体系设计,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组织单元

教材以人文主题为线索,按照课程标准中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思路,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要求,创新体系设计,整体结构全套教材的框架体系。

首先,教材以新时代高中学生应具有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作为隐性的精神主线,分解出若干人文主题,作为单元组合和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发挥语文教材的铸魂培元作用。这些人文主题与选文内容或文本特征有关,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基本价值观,既贴近学生生活,可以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味,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提高学习的效率,又将选文与学生个体关切、社会重要发展关联起来,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材涉及的主题有青春激扬、劳动光荣、诗意人生、使命与抱负、责任与担当、良知与悲悯、伟大的复兴等。教材通过相关的栏目设计,如“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等,对人文主题做出明确阐发。比如必修下册第七单元“单元导语”第一段,具体阐发“责任与担当”的内涵及其价值: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积极建言献策,勇于变法图强。他们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敢于担当,令后人敬仰不已。

在“学习提示”中对此多有呼应,如第 15 课,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撰文反思历史的现实针对性,领会其中所表现的古代士人家国天下的情怀”。在“单元学习任务”中,则设计了一个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本单元课文,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围绕‘责任与担当’的话题,小组选定一个议题(如‘古代士人的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等),各自准备发言提纲,召开一次专题讨论会”。这既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梳理与思考,更是联系自身,联系当下,对如何践行“责任与担当”进行探讨。

其次,教材以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任务群及其学分设定为基本依据,在必修和选修阶段设计28个学习单元,具体落实语文工具性的要求。有三个方面需要说明:

(1)教材根据不同学习任务群的特质和要求,采取两种不同的思路来设计单元:一类是以读写为主的单元,围绕人文主题与核心任务精选各类文本,以课文或整本书的阅读为基础,精心设计学习任务,融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将学生引向深度阅读、深度写作,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另一类是以语文综合实践为主的单元,不设传统意义上的课文,以一体化设计的学习活动为核心,带动相关资源的学习以及贴近生活情境的实践活动的开展。这一类包括4个单元,涵盖“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等实践性、活动性较强的学习任务群。

(2)教材以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为参考给定不同学习任务群的课时比例,从而确定各学习任务群对应的单元数。根据现行高中的课时数测算下来,每0.5个学分大致对应9课时,设计为一个单元。因而,有些学习任务群只设计了一个单元,如“当代文化参与”,对应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对应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有的则设计了二到五个单元,如“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分别对应必修上册第一、第二、第七和必修下册第二、第五单元。例外的是,在必修阶段,“实用性阅读与交流”1.5学分,但因其涉及的类型多,教材酌情安排了4个单元;“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1学分,教材安排了1个集中单元,其他单元穿插安排了相应学习内容。

(3)学习任务群涉及的基本语篇类型多样,不再以文体设界。因而,教材的单元组合也打破了文体的限制,以人文主题组元,将多种体裁的文本组合在一个单元中,根据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要求设计学习重点。像“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所涉及的思辨性文本,虽以议论性文章为主,但诗歌、散文、小说、随笔等文体的文章也可以有很强的思辨性,因而,本学习任务群所对应的三个单元均为多种文体的组合。比如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3课,将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与王佐良的《上图书馆》这两篇随笔组合在一起,前者以议论为主,后者以记叙为主,都表达了对图书馆的礼赞和读书价值的思考,具有很强的思辨性。

(四)重视整合与实践,创新单元内部组织。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综合性强调的是课程内容的整合,包括课程目标的整合、学科素养的整合、课程资源的整合、课程知识的整合、课程实践的整合;实践性强调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自主参与相关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完成符合实际需要的特定学习任务。

从这样的特点出发,高中教材力求创新单元内部组织,设计出由单元导语、课文及注释、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组成的新型组织架构,其中课文的呈现方式、单元学习任务更多地体现出整合与实践的特征。课文不再像以往那样基本是单篇成课,或多以文体聚合,而是以主题、内容或写法聚合,打破文体限制,以单篇加多篇的方式组合成单元教学资源,带有明显的整合性质。

单元学习任务主要以核心任务为引领,整合单元全部学习内容进行设计,是从人文素养提升、阅读表达能力培养、综合实践素养发展等多个方面设计的结构化的语文实践活动。相信通过这样的单元组织方式,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五)以任务为核心,突出真实情境下的语文自主实践活动

完成特定任务,使学生享有学习的获得感是本次教材建设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新教材在单元导语中即明确提出该单元的核心任务,并通过单元学习任务的设计加以落实。单元的核心任务是整个单元的大任务,这个大任务是以真实的、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为基础设计的,又是通过一个个结构化的具体任务加以落实的。

什么是情境?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王宁先生更明确地指出:“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所谓‘真实’,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也就是能引起他们联想,启发他们往下思考,从而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获得需要的方法,积累必要的资源,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我把这个真实情境概括为:从所思所想出发,以能思能想启迪,向应思应想前进。”

教材各单元的核心任务正是建立在这样的语文情境基础上的,既适应单元人文主题落实的需要,又生发于本单元的学习资源,旨在引导学生用语言文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如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核心任务为“阅读青春文学经典,领悟青春的价值”,要求学生从青春的角度切入,整合本单元诗歌和小说两类文本的阅读,通过讨论、比较、鉴赏、点评、写作等不同的形式,探究青春的价值,体会作家抒写青春的艺术手法。围绕这一核心任务,教材设计了四项学习任务:
一、结合课文,探讨青春的价值;
二、欣赏诗歌,探讨诗歌鉴赏的方法;
三、欣赏小说,领略小说的叙事艺术;
四、激发诗情,抒写自我的青春岁月。

任务一,落实人文主题培养,引导学生感悟青春情怀,理解青春的价值;任务二和任务三,分别从诗歌和小说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领略作品表现青春情怀的具体写法,包括分析意象、品赏诗歌语言、欣赏小说描写的艺术等;任务四,引导学生感受青春的活力和风采,以诗歌的形式抒写自己的青春,提升写作素养。这四项任务前后相承,兼顾人文素养提升、深度阅读与理解、写作素养提升三个方面,主线清晰,目标明确,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为了防止以任务为核心的教材编制方式可能出现的一些弊端,如把经典文本降格为“活动材料”,从而带来阅读的表面化、肤浅化,教材的设计努力凸显经典课文的阅读价值,使经典阅读与活动任务相结合。为此,教材的大多数单元在课文后设置了“学习提示”,帮助学生读懂读通课文,解决学习的重点,提示学习方法,引导师生深入把握课文。

(六)强调整合,也重视写作教学的相对独立性,让书面表达训练落到实处

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以任务为导向,是听说读写的融合。此次教材编写,以往较为熟悉的阅读和写作分而治之的局面没有了,代之以读写活动的高度融合,这也是本套教材强调内容整合的一个重要举措。这样处理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从单元阅读中生发写作任务,以一定情境下的任务作驱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写作关注读者、关注生活的意识;教材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的灵感激发带来源头活水;根据具体的写作任务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也将静态的写作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写作指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素养;等等。

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样的设计也可能伴随着写作教学的随意性的弊端。目前高中的写作教学整体堪忧,学生没有兴趣,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创意不足,套式化严重,教师指导也往往不得法,许多学校纯以应试作文技巧代替日常写作训练,忙于应付考试。在这种情况下,光靠平时读写结合、随机安排是不够的,没有系列的训练,写作水平很难提升。

为了强化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教材相对独立地设计了写作的序列,但在呈现方式上,则适应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要求,做出适当调整。

一是将写作任务融入“单元学习任务”中,整篇写作大多作为最后一个任务呈现,写作的话题或范围则从单元人文主题或课文的阅读中生发;二是独立呈现写作指导,以补充材料的形式加框附在写作任务后边,供学生自主阅读。

必修教材重点关注文类的写作,以复杂记叙文、事理说明文、议论性文章的写作为主,适当穿插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创作和综述、演讲词、文学点评等实用性文本的写作;选择性必修教材则从写作流程的角度,引导学生关注材料的积累和运用、深化理性思考、学会审题立意、善于修改文章等。必修教材各单元写作安排内容如下:


上表所列多为整篇写作,此外,教材还在单元学习任务设计中融入了一些小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阅读所得,撰写赏读札记、评点文字、作品推荐书、视频制作脚本、故事梗概、短论、读后感、随笔,制作学习卡片,编制人物关系图表等。这些大大小小的写作任务融入单元整体学习之中,力求使学生多练笔,多积累,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综合提升写作素养。

(七)重视语言实践,以不同形式强化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语文基础素养

课程标准在阐述语文课程性质时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论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时提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同时,专门设置“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贯串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共安排2个学分。在解说这一任务群时,课程标准对其重要性做出说明:

本任务群的课时,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阶段,可以有两种分配方式:或集中安排,或穿插在其他学习任务群中。如何分配课时,由教材编者设计或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安排。

本任务群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阶段,应贯串其他所有的学习任务群,与各个学习任务群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语文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每一个学习任务群,都要为“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提出问题,提供资料,准备必要的条件;有些学习任务群也可以与本任务群共同完成。

据此,教材编者采取集中安排和穿插安排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设计了两个专题活动单元——必修上册“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和选择性必修上册“逻辑的力量”,引导学生通过相应的语言实践活动,学会积累和运用词语,灵活运用逻辑知识;另一方面,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内容和要求融入其他单元,引导学生在平时的阅读表达中有意识地、持续地积累言语现象和言语材料,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在发展语感的同时发展语理。

两个专题活动单元涉及词语和逻辑两个点,编者的考虑是,词语是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起点,逻辑是语言积累与运用的难点,有必要设置专题进行梳理探究。教材提供的是两个例子,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以按照教材的设计思路,另外选择一些点,如语境与语义、语言规则、语篇、语言生活、语体风格等,选取恰当的切入点,设计能引导学生主动积累、梳理与探究的言语实践活动,建构语言文字运用经验和知识,培养探究汉语、汉字运用规律的理性自觉。

教材其他单元对“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融合和渗透,主要体现在“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中,包括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品味选词炼字之妙,分析修辞运用之巧,感受诗歌语言的独特性,体会质朴刚健、委婉细腻等不同的语言风格,以及文言常用词语、句式的积累等。

如必修下册第五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三,引导学生揣摩和辨析一些长句的层次,体会其中表达的复杂语义关系或人物内心的复杂心理,这里面融汇了多重复句和逻辑运用的相关知识,可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课外搜集相关知识,加深对多重复句的理解,学会分析多重复句的层次。

三、教材的总体框架及栏目设置

(一)总体框架

全套教材包括必修2册和选择性必修3册。必修教材每册8个单元,共16个单元,覆盖课程标准所要求的7个学习任务群;选择性必修教材每册4个单元,共12个单元,覆盖课程标准所要求的9个学习任务群。

在必修教材中,以读写为主的单元共13个,包括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5个单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单元,实用性阅读与交流3个单元以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2个单元;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的单元共3个,包括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各1个单元。在选择性必修教材中,除设计一个“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单元外,其他单元均为以读写为主的单元。

为增加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比重,教材在必修教材上下册、选择性必修教材上册和中册各设置一个“古诗词诵读”栏目,每次安排4首古代诗歌,共12首,配以简明的注释和阅读指导,要求学生能够熟读背诵,培育对传统文化及汉语美感的体认,加强文化积累。

兹将必修教材各单元的人文主题及对应的学习任务群列表如下:


   

(二)单元栏目设置及主要特点

1. 阅读与写作单元

教材的大部分单元是阅读与写作为主的单元,基本栏目包括:单元导语、课文及注释、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选择性必修称“单元研习任务”)。

单元导语:一般由3段组成,简明扼要地说明单元的人文主题、所属学习任务群及选文情况、单元核心任务及学习目标。单元人文主题应给予重点关注,这是该单元应达成的立德树人的培育目标,是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的体现,是对学生进行成长教育、生命教育的具体体现。单元核心任务是围绕单元人文主题并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特点提出的,具有统领整个单元的意义。学习目标更多关注学习任务群的要求,主要是语文素养当中工具性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课文及注释:按照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围绕人文主题及核心任务选择课文,讲求典范性和时代性,要求文质兼美,深浅合宜,适合教学。很多单元基本上打破了文体的限制,力求兼顾到不同文体、风格等因素。比如必修上第一单元就包括了诗、词、小说等不同的文学体裁,体现出通过不同体裁表达同一主题从而呈现出不同风格的单元特色。大部分选文均有注释,所有注释均力求规范准确,体例统一,并有权威注本或权威工具书作依据;词语和句子的注释还更多考虑上下文语境因素,以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学习提示:主要用来指导学生阅读文本,具有激趣、释疑、指路等功能。激趣,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有意愿认真阅读文本,领会文本的内容,学习文本的写法。释疑就是提示文本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包括内容、结构、写法、语言等诸多方面,或直接点明,或以疑问的方式提出,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思考。指路就是提供阅读方法、学习路径等,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学,通过阅读获得学习的方法和阅读的真实体验。

单元学习(研习)任务:每单元安排3—4个综合性学习任务,任务设计覆盖整个单元学习内容,兼顾人文主题和单元学习目标的落实。这是教材的最大亮点,一是强调单元内容的整合,二是注重任务的综合性与实践性,三是设置真实、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情境并提供较多的学习支架,四是重视有学生自主、合作开展各种体验性和探究性活动。

一般第一个任务是基于本单元文章的阅读,围绕单元主题进行设计,并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联系或适度向外拓展;第二、三个任务整合文本的共同特点,从文章结构、写法、特色等方面进行设计,帮助学生达成本单元工具性的学习目标;最后一个任务往往引导学生借鉴单元选文的写法进行写作实践,提升写作素养。这些任务相互关联、前后呼应,构成一个结构化的语文实践活动系列,以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整本书阅读单元
整本书阅读主要安排在必修教材中,上、下册各设计一个单元,分别指导学生阅读学术著作《乡土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这两个单元的基本栏目包括:单元导语、导入语、阅读指导和学习任务。

单元导语:提纲挈领地阐述该书的重要价值和社会影响,提示阅读策略和阅读重点, 目的是让学生在较高站位上认识阅读整本书的重要意义。
导入语:简要介绍名著的基本情况、主要内容,或提示必要的写作背景,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阅读期待。

阅读指导:从学生实际阅读可能遇到的困难出发,提供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指导。不仅关注本书特殊的阅读方法,同时兼顾一类书的阅读解决方案,以期收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之效。

学习任务:依据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设计富有启发性、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构成前后关联的结构化的语文实践活动系列,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品味名著,深入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和经验,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如必修上册第五单元,围绕《乡土中国》的阅读,设计了四项任务:

任务一,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旨在完成课标提出的“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的要求,同时让学生理解概念在学术著作中的重要性。

任务二,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旨在完成课标提出的“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的任务,同时锻炼学生梳理全书思路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任务三,关注“问题”,学以致用,旨在完成课标提出的“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的任务,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经典学术著作讨论的问题并非向壁虚造,而是植根社会,与自己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任务四,拓展阅读,知人论世。旨在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费孝通的其他著作,感受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情。

3.活动类单元
活动类单元包括两个“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单元(必修上册“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单元和选择性必修上册“逻辑的力量”单元)、1个“当代文化参与”单元(必修上册“家乡文化生活”单元)和一个“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单元(必修下册“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单元)。这类单元的基本栏目包括:单元导语、学习活动和学习资源。

单元导语:扼要解释和说明单元主题,阐述开展活动的重要意义,提示活动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提供活动的主要路径。

学习活动:围绕单元主题,每个单元设计三个体验性、参与性或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语文实践中获得实际生活需要的语文素养。这些活动一般是在提供学习情境的基础上,布置多种形式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资料搜集、交流讨论等,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探究发现的能力,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

学习资源:紧密围绕单元主题和学习活动的设计,精心选择一些拓展延伸的阅读资料,提供支架性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从理论上或实践上加深对单元主题的认识,帮助有效地开张相关语文实践活动。

作者简介:王本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主任,编审,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材研究;朱于国,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副主任,副编审,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材研究。

文章转载自《课程·教材·教法》2019年第10期。

原文标题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核心素养为依归,建设符合新时代需要的高中语文教材》



>>网友评论
>>相关资讯


工作时间:8:30 - 17:30(周一至周五)

联系人:肖老师    

联系电话:18612801868


1395165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