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的探索和取得须建立在勤奋刻苦的基础之上
在同学们的学习交流中,我们会发现,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学习的进步主要寄托在好的学习方法上,似乎觉得,只要找到了好的学习方法,就可以事半功倍,成绩飙升。我倒觉得,学法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方法因人而异,适合自己的就是好方法,不必刻意寻求。
历来学习优秀的学生都不是专找方法,也不会单靠方法。你即便问他,他实在也说不出。明代学者吴梦祥自己定了一份学规,上面写道:“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功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辍,一曝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邓拓《不要秘诀的秘诀》)看来这个学规中,除了“不出门户”的关门读书的态度不值得提倡之外,其他都是很好的见解。事实也的确是这样。
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内容,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功夫,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就一定会有收获。所谓“功到自然成”,就是这个道理。语文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科,学好语文是讲求功底的,没有一定的积累,很难在短期内突飞猛进。
可就有一些同学平时不注意语文的积累,比如语文早自习背英语、历史,做数理化习题;上课不注意或不听讲,以为听老师分析课文是浪费时间,不如做两道理科题有收获。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殊不知,这样做是最愚蠢的学法,结果往往是语文没长进,其他科也未见有起色。对于语文作业,尤其是读书、作文,常常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如此,怎能学好语文?
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用在语文学习上最恰当不过。三年不认真学语文,跟三年认真学语文,学习效果能一样吗?到初三、高三了,想进重点中学或名牌大学,语文成了弱科,着急了,来找老师要提高学习成绩的妙法,哪有那么便捷的途径?聪明的人是肯下功夫的人,绝顶聪明的人是肯下笨功夫的人。
鲁迅没有欺骗我们,他说:“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语文是母语,从牙牙学语,我们最早接触的东西就是祖国的语言文字,如果你没出过国,我们就须臾不曾离开过它,可为什么学了这么多年语文,考试成绩还不如意?其他学科都是上学以后才系统地学到,为什么能把其他科学好,母语却学不好?我想更多的不是学不好而是不好好学,甚或是不学。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古语有云:“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努力请从今日始。学习语文的方法的探索与取得还须建立在刻苦勤奋的基础之上。
不要把成绩的提高寄托在学习方法上,而应建立在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上
我始终认为:学习方法没有优劣之分,只要适合自己,能够长知识、长能力、提高成绩,就是好方法。打个比方,古代兵器是刀好还是枪好?关羽使刀,过五关斩六将,没有对手;岳飞使枪,横挑金兵,所向披靡。不在于刀法和枪法哪个高妙,关键在于谁使。同理,学习的方法各具特点,也各有优劣。例如在做作业过程中,有人先把老师讲的内容复习一遍,然后再做当天的作业;而有人先做作业题,发现问题时,再翻书复习课上讲的内容。究竟哪一种学法好,我看不能下定论,这要看哪种方法适合自己并且学之有效。那种用找“武林秘籍”的心理来探求学习方法的学生,实质上是懒惰的学生。
学习过程不外乎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下作业—课后复习这四个环节,其中,课上听讲是学习过程的关键环节。课上听讲没听好,作业就无法迅速正确完成;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就没有足够的复习和预习时间,进而导致第二天听课吃力。如此恶性循环,知识怎能学好?试问你有好的听讲习惯吗?能否做到聚精会神,保证一节课不走神,认真跟着老师思路走,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课下积极完成作业没有?遇到难题能否自己刻苦钻研?实在解不出是否及时向老师或同学求教?完成作业后,是否有预习的习惯?剩余时间是否有读书的习惯?读书时是否有做笔记的习惯?每当生活学习中有了感悟,是否有诉诸文字的习惯?学习一个阶段,是否有总结归纳系统知识的习惯?……
如果你做到了这些,就不必挖空心思去探求什么学习方法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好的保障。这也是学习方法,是学习的根本大法,舍此不知其可也。此外,做到知和行的统一也很重要。大凡学习较差的同学在学习习惯上都存在着问题,应注意着手改正。否则,不会有大的进步。至于开夜车、搞题海战、集中突击等都是舍本逐末的方法,这是临阵磨枪,只能是“光”,却不能“快”。
学诗的功夫在诗外,学语文的功夫在语文之外
兴趣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些学生会说:“学语文没意思,也没时间。”我感到很无奈,同时也在思考:“不是语文学科有没有意思,而是你怎么成了没意思的人?”我们从小就背“离离原上草”“处处闻啼鸟”……尽管失去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种原因可以肯定,就是学习中的急功近利心理在起作用。学语文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它是讲求基础的。学习语文是不能偷巧的,一靠积累,二靠思考。
多读多背多写多思,这“四多”仍然是建筑语文大厦的基石。语文重要的能力之一是迁移能力,即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本是本,要学好,但要达到考试要求的阅读写作水平,只凭数册语文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课外书要读,还要多读。碰到好的文章要做读书笔记,经常拿出来翻看,能理解成诵。有见闻感想就写出来,经常练笔。这样坚持下来,养成习惯,大有好处。时间长了,你会逐渐发现自己的思想见解、语言表达等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你的积累会在阅读写作时潜移默化地起作用。一篇文章没有生字,有些语句却读不懂,写作没思路,没话说,都源于没有足够的文学积累。
老师在课堂上会讲文言文阅读方法,也做现代文阅读指导,还要讲写作思路,可那些对于一个没有一定积累的学生来说是干瘪的、苍白的。无源之水是不能流长的,无本之木是不能开花的。试卷中的阅读写作部分都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思维难度。用眼观察生活,用心思考生活,深入领悟生活,始终是学好语文的必备素质。人生处处是课堂,处处留心皆知识。语文的天地是博大而丰富多彩的,做生活的有心人,做生活的有情人,会使你的思想感情更丰富,知识视野更广阔。多读多背多写多思,这“四多”是老生常谈,虽无新意,但这是学语文的根本,老话重提还是有必要的。
曾有学生问我:“语文怎样才能学好?”我问他:“你怎样学好政治?”他说:“多背。”我又问:“你怎样学好数学?”他说:“多做题。”我回答他:“多背加上多做题就能学好语文。”“做题”是提高成绩的必由之路。做题要“精”,主要是把握答题思路,掌握答题技术。比如“语言连贯”题。通过做题,要掌握以下要领:
(1)全句话题一致的原则;
(2)突出语段重点的原则;
(3)上下文意合理的原则;
(4)陈述对象一致的原则;
(5)句终句首一致的原则;
(6)喻体本体一致的原则;
(7)前后句式一致的原则;
(8)上下音节和谐的原则;
(9)语体色彩一致的原则;
(10)感情色彩一致的原则;
(11)语句合乎逻辑的原则;
(12)各项原则协调的原则。
但要把这些原则运用自如,非有一定的题量做保证不可。以为像记数学公式那样记住了这些原则就会做这类题了,这是幼稚的想法。
只要站起来的次数比倒下去的次数多一次,就是成功。别心急,只要学起来
到了毕业年级,才开始认识语文基础的不足,倍觉时日不多,不免心急气躁。值得注意的是,有两种思想倾向是要不得的:一是绝望不学了,反正也不好,由它去吧;二是信心不足,能有进步吗?我想告诫同学们:“考试不惧怕不学,中高考拒绝不会。”优胜劣汰,这是铁律。别赌气,别气馁,只要学起来!相对而言,学总比不学有希望,做题总比不做有进步。语文是讲基础,但你不是一点儿基础没有;是讲积累,但你也不是毫无积累。有些题多做同样能掌握要领,提高能力。因而,要求我们有一种“我学不好谁能学好”的自信力,有一种“不到中高考绝不认输”的意志精神。更何况语文学科又处在考试科目的一号位上,“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话不免有些夸张,但也客观反映了开好头的重要性。“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若初战告败呢?后果不堪想象。可以说,语文的分值不止于那个数值,明智的人都这样认为。所以,学语文,你别无选择。千方百计学好语文是大明智!请记住:“只要站起来的次数比倒下去的次数多一次,就是成功。”而成功永远属于那些乐观自信、锲而不舍的人。
在这里,我还想提醒大家:学好母语是对每一个中华学子最基本的要求。在“疯狂英语”面前,我们不能失去根本。“胸无母语本难固,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