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有“素读”一词,是在2018年11月的长沙,清晰地记得,那两天阴雨绵绵,可陈琴老师在台上激情四射的分享,以及她的弟子们的课堂展示,却让我心潮澎湃。
其实,我早在2015年下半年,就有幸聆听了湖南日报社李桶博士的经典诵读,回来后,也跌跌撞撞,依葫芦画瓢地开始带学生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老实说,平江调的吟诵效果也有,可实施的过程,推广的速度不是很理想。而当我现场感受陈琴老师推荐的素读法后,异常兴奋,原来可以这样带着孩子们去识记古文,尤其当我听到陈琴老师所带班级的孩子,小学六年皆能“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手抄千万言”,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想着,同样是六年,在智力差别不大的情况下入小学,小学六年学习之后,孩子与孩子之间最终却有如此大的差距,真是太让我感到震惊了。尽管我一直倡导孩子们海量阅读,积累好词好句,背诵课文优美片段,但与陈琴老师所带班级的娃儿们比起来,未免是相形见绌。学习回来后,我毅然决然地开始实施素读——这神奇的识记古文的学习方法。这一试就是两年,在这段时间里,我刻意留意陈琴老师在各大刊物发表的文章,也购买了陈琴老师撰写的《经典即人生》这本书,一字一句地拜读,实践,同时积极参与“中昊素读经典”公益活动,总之,我收获满满,感受颇多!
作为典型的搬砖人,我先向大家推荐《经典即人生》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倾注了歌诀乐读法创始人陈琴大师的心血,接下来,我和大家分享自己读这本书后的一些感受。
首先,从《经典即人生》这本书中,我了解了素读的定义。素读就是古代私塾中的吟诵,即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日本右脑开发专家七田真在《超右脑照相记忆法》的“第五章——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里这样论述:“‘素读,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
其次,我了解了素读的目的是什么。
无论从汉语的习得之道还是从呵护、培养民族精神而言,都决定了我们不可忽视对本民族的经典的学习。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就靠着那些典籍为载体一路舒展到我们眼前,我们怎能舍弃呢? 汉语那些"能把种子种在读者身上的作品".几乎都集中在被我们称为"古文"的典籍里。那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大厦的基础。我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肩上的责任就是带领孩子们走进国学经典的大门,让国学经典浸润他们的人生,那岂是几本薄薄的语文课本所能达到的?素读就是在孩子们心中播种。
反思自己20年从教语文的经历,一贯注重学生的大量“积累”,“海量阅读”,在未接触素读之前,只是要求学生多读,多看,多背精彩片段,结果孩子们在写作时,依然抓耳挠腮,倍感艰难,更别说引经据典了,回头想想,这是因为积累不到位。
再反思自己儿子的教育,在他极小的时候,我就引领他去阅读大量的书籍,但大多是一些小说类,侦探类等儿童书籍,大概有个上千余册,五年级时,还被评为第一届“三湘少儿阅读之星”,作文嘛,语句流畅,辞藻还算华丽,这归功于海量阅读,但我却忽略了对国学经典的积累,因为我小时候没有去接触国学,自然也不知晓如何去引导他。记得去年儿子高考语文作文题: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说实话,当我看到这样的题目时,第一时间脑子里就闪现《朱子家训》里这样的语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想着,如果我儿子小时候能多积累这些经典著作,说不定高考的语文作文分数会提高几分了。
从书中以及个人的实践后,真的感觉素读有助于孩子们积累大量的经典篇章,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坚持素读的孩子,记忆力也得到提高。清人张潮说:“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 可见,孩子们要想积累经典篇章,提高语文素养,最难的就是记下它们了。而素读好似记忆助力器,当孩子们合着有规律的节奏素读时,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即使再难识记的篇章,也能在读着读着的过程中,轻松拿下,长此以往,会形成肌肉记忆,只要一读古文,就会不由自主地拍打节奏。我也相信,这些深入骨子里的记忆,会伴随他们一生。
除了从这本书中了解了一些关于素读的信息之外,还从文主任发给我的链接,以及自己在这将近两年的实施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这种有趣的素读法,即使拿到一篇新的古文时,我也不再束手无策,现在,我把自己的一点点切身感受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但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就拿五年级下册的《世说新语》来说吧,由于这是地方教材,陈老师的示范朗读资料,可参考的音频文件并不多,剩下的篇章只能依据已有的经验,提前备课,才能去带孩子们读。接下来,我简要地说说自己是如何做的。
一, 纠字音,读通文章。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有个习惯,每当备一篇新课文时,自己必须有感情地把课文反复朗读多遍,最主要的一个目的是,纠正字音,这样做是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文更应该这样,必须先反复将新学文章反复读20遍左右,尤其是把某些字音给读准,至于文章的意思,可以先一知半解。
二, 查资料,了解作品
在熟读的基础之上,我再找“度娘”,将这篇古文的作者简介,创作背景,作品的语言特点,作品中的人物,以及作者表达意图,包括这篇古文的译文等等,弄个一清二楚。偶尔,我也会借助“喜马拉雅”APP,收听相关专家的解说。总之,尽可能吃透这篇文章。
三, 按要求,划分节奏
在真正看懂这篇文章后,再开始按照素读法一些最基础的要求,边拍手边划分节奏朗读,比如:发语词或总结词,一定要停顿,节奏为一拍。句末或者文章结尾处,要停顿。遇到对偶排比句,节奏要统一。遇到问答句、反问句、疑问句时,要注意停顿与语气。尽量注意平仄之分,入声字短促,叠词要延长等等。当然,这个节奏在跟着陈琴老师的范读一段时间后,就会自然而然地读出来了。
四, 反复读,细微调整
以上工作准备完成后,我再一次按自己划好的节奏反复读,在读的过程中,再做微调整,比如哪里读起来不顺,气息换不过来,必须重新组合词语,哪里是原文要强调表达的意思,要重读、 慢读,哪里需要改变句与句,或者字与字之间的距离,更合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最终确定最佳节奏方案,并做好相应的标记符号。这也表示,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最后就剩下带着孩子们去反复读它的任务了。
南北朝的颜之推就讲:“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後,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从《三字经》《弟子规》到现在的《论语》《大学》《诗经》,五年来,我带着孩子们慢慢学,去积累。可惜,真正记在我脑海里的内容却微乎其微。其一,缺乏反复背诵,其二,错过了记忆力的黄金时期。但是我却清楚地记得,并且张口就来,那就是小学四年级时,学过的一首陈毅的诗《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因为学习这首诗时,老师表扬过我有朗读天赋,其实就是嗓门大。颜之推说: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少壮不素读,老大徒伤悲!这也是我坚定跟随“素读”步伐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既然了解了“素读”有这么明显的好处,若不去付诸实现,就是纸上谈兵,实属可惜。做为搬砖者,那也要有个搬砖者的模样,于是,我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向那些真正的专家们讨教,做到不耻下问!做到多看,多读。
那么,我在班级中是如何落实素读的呢?说白了就是“日积月累”。首先,我 会利用每天晨读20分钟时间,带着孩子读经典,内容除了我们配发的一套教材外,再根据所学课文做适当的经典名句拓展,当然,这些内容要求孩子们必须把所读内容抄写下来,并以家庭作业的形式,要求每天都去背诵。即使这个学期只有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即使是复习阶段,复习任务很重,但“每天一句”背诵古诗名句还在坚持。
除此之外,背诵过的内容,还要利用时间,比如寒假、暑假不定时地去复习,温故而知新嘛,根据遗忘的规律,也需要去做。两年坚持下来,我惊喜地看到孩子们所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了。自然而然的,也带来了令我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在,孩子们理解课本的内容,变得小菜一碟,能轻松拿下阅读题目,尤其是作文水平不断提高,语文成绩自然不用我太多担忧。
记得在五年级上册的一次测验中,有一道题目要求孩子们写出描写母爱的诗词。全年级绝大部分的娃,都是写《游子吟》中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而我班的大部分的娃,却选择了《诗经》蓼莪中的诗句: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或者是《幼学琼林》中:慈母望子,倚门倚闾;游子思亲,陟岵陟屺;天下无不是底父母。最有意思的是,最近一次考试中,有一道题:请写出并列关系的词语,其中有一个孩子写的答案是:呕哑嘲哳,这个词语来自他们所背的《琵琶行》,当我看到这样的答案时,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对于素读,我只是一个初学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还没有接触素读,或者说听完我的分享后,想接触素读的同仁,我只想说:相信自己的努力会改变孩子的未来,相信素读带来的奇迹,你才有兴趣去接触,才会下决心去改变。当你持之以恒地去做了后,最终,不仅是孩子们收获了,自己也会成长,教学相长嘛。不过,请记住: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素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可能立马就能见效,但只要坚持,就一定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我今天所讲的都是我两年来参与素读教学的方式方法与感受,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我会非常诚恳地接受。至于今天的国学教学工作坊的交流活动,我还想引用陈琴老师的经典素读主题歌的几句诗做结尾,与大家共勉: 读书人,一起来,歌诀吟诵心飞扬!我们读书人,心中有信仰,眼里有光明,肩上有担当!素读经典,继绝学,开太平,要与天地同辉,日月同光!谢谢!